微處理器的誕生,為電子行業(yè)的高度發(fā)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是電子產(chǎn)品的核心部件,決定了產(chǎn)品性能。那么什么是微處理器?微處理器由一片或少數(shù)幾片大規(guī)模集成電路組成的中央處理器。那么微處理器的發(fā)展歷程是怎樣的呢?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下。
微處理器的發(fā)展歷程
第一代
第1階段(1971——1973年)是4位和8位低檔微處理器時代,通常稱為第1代。
典型產(chǎn)品有:
1971年,英特爾公司推出的4位微處理器Intel?4004。
1972年,英特爾公司推出的8位微處理器Intel 8008。
第二代
第2階段(1974——1977年)是8位中高檔微處理器時代,通常稱為第2代。
典型產(chǎn)品有:
1973年,Intel公司推出的8位微處理器8080/8085。
1974年,Motorola公司推出的8位微處理器M6800。
1976年,Zilog公司推出的8位微處理器Z80。
第三代
第3階段(1978——1984年)是16位微處理器時代,通常稱為第3代。
典型產(chǎn)品有:
1978年,Intel公司推出的16位微處理器8086。
1979年,Intel公司推出的16位微處理器8088。
1979年,Zilog公司推出的16位微處理器Z8000。
1979年,Motorola公司推出的16位微處理器M68000。
1982年,Intel公司推出的16位微處理器80286。
第四代
第4階段(1985——1992年)是32位微處理器時代,通常稱為第4代。
典型產(chǎn)品有:
1985年,英特爾公司推出的32位微處理器80386。
1989年,英特爾公司推出的32位微處理器芯片80386SX。
第五代
第5階段(1993——2005年)是奔騰(penTIum)系列微處理器時代,通常稱為第5代。
典型產(chǎn)品有:
1993年,Intel公司推出的PenTIum(奔騰)586處理器。
1995年,Intel公司推出的PenTIum Por(高能奔騰)處理器。
1997年,Intel公司推出的PenTIum MMX(多能奔騰)處理器。
2000年,Intel公司推出的Pentium 4處理器。
第六代
第6階段(2005年——至今)是酷睿(core)系列微處理器時代,通常稱為第6代。
典型產(chǎn)品有:
2006年,英特爾推出的新一代基于Core微架構(gòu)的酷睿2(Core 2 Duo)處理器。
2008年,英特爾推出的基于Nehalem微架構(gòu)的酷睿i7(Core i7)45nm原生四核處理器。
2010年,英特爾推出的隸屬于第二代智能酷睿家族的第二代Core i3/i5/i7處理器。
微處理器剛經(jīng)歷了50載的歲月,柔性32比特微處理器就問世了,一直以來,微處理器制造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硅。目前最先進(jìn)的硅64位微處理器擁有300億個晶體管,使用7納米工藝技術(shù)制造。
但硅處理器的成本以及柔性不佳,限制了其在日常智能應(yīng)用制造上的可行性,如食品包裝和服裝等。雖然柔性電子產(chǎn)品能解決這些問題,但生產(chǎn)柔性微處理器,還要有足夠多晶體管進(jìn)行有意義的計算,這一直都是個巨大難題。據(jù)英國《自然》雜志21日發(fā)表的一項電子學(xué)最新進(jìn)展,英國一個科研團(tuán)隊報告稱,他們結(jié)合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和柔性聚酰亞胺,制成了一種柔性32比特微處理器,被稱為“PlasticARM”。研究人員表示,“PlasticARM”處理器擁有更多晶體管,比此前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構(gòu)成的最佳柔性集成電路多12倍的邏輯門,這一纖薄、低成本的柔性微處理器或可為日用品的智能化開拓道路。